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美化学工程双边学术交流会。
一位博士后将导师侯泉林形容为扶上道的人,他做博士后前未发表过一篇高水平论文,侯泉林要求他每次组会都要参加,在探讨中,帮他建立起探索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索的思维方式。怎样培养学生?怎样传授知识?对于地学来说,就是要告诉学生真正的地质事实、准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也有不少专家和老师建议侯泉林再撰写一套与《高等构造地质学》配套的大学教材。从北京城区出发,大约行驶70公里,就可到达云蒙山的主体区。两者既有交集,又是彼此不可包容的两个概念。侯泉林出生在河南武陟县的一个农村。教书是我的爱好,我希望以我的绵薄之力培养人才,践行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2006年侯泉林(后排右四)和北京大学教授郑亚东(后排右五)带领学生在怀柔云蒙山野外考察。沉香为吸引胡蜂传种为何还要多此一举?是什么原因让土沉香在种子散布过程中演化出了这样特殊的策略? 短命和快速散布 如果土沉香会说话,除了倾吐它历经伤害的结香过程,也许还有不为人知的短命经历。
短寿命、无休眠、强信号、种子快速传播的植物和与之相反的植物传播策略之间如何达成平衡 精准捕捉胡蜂的嗅觉感受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严格记录了482只胡蜂搬运沉香种子的时间和轨迹。而它们把种子搬运到的最远距离超过了400米。而重视和鼓励科研人员对现有科研设备的功能挖掘和改造升级,还可以反过来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度创新发展。
植物释放的信号物质挥发性越强,信号传递效率就越高,就能更快速地吸引传种动物的到来。这是因为,种子资源库普遍采用低温干燥的保存环境,这对土沉香种子是致命的。
2018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高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显示,胡蜂之所以迷恋大百部蒴果,是因为其蒴果内的种子所附带的油质体能模拟虫子的气味,而且,这些油质体咬起来味美多汁、营养丰富。土沉香的种子和果夹 朱仁斌摄 植物发出求救信号不足为奇,这是它与害虫以及害虫的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中,演化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取食防御机制。莫不是胡蜂也会品香? 6月30日,《当代生物学》杂志在线刊发了版纳植物园的一项研究成果,揭开了一段杀手蜂拯救土沉香短命种子的曲折故事。它还因此入选了《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2020》专刊。
我们也要避免唯设备论的思想,不追大、追全、追贵。这也让胡蜂无意中成为了大百部种子的散布者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2/7/3 9:19:3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SOS。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经保存了植物种子10601种,土沉香不在其中,这与它濒危的现状并不相符。
莫不是胡蜂也会品香? 6月30日,《当代生物学》杂志在线刊发了版纳植物园的一项研究成果,揭开了一段杀手蜂拯救土沉香短命种子的曲折故事。这项研究再次说明了自然界的一个不变的法则:没有一种物质仅有一种用途,也没有一种功能仅靠一种物质实现。
要想回答土沉香果夹为什么吸引胡蜂,必须找到究竟是什么成分刺激了胡蜂的嗅觉感受器。论文通讯作者、版纳植物园研究员王刚解释说。
可见,对土沉香而言,模拟强效的求救信号比单纯模拟猎物气味更能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种子散布的目的。土沉香代表了一类比较特殊的植物类型,它们的种子被称为顽拗型种子或非休眠种子。陈高则评价说,这项研究为拓展无脊椎动物传播种子的内涵和外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短寿命、无休眠、强信号、种子快速传播的植物和与之相反的植物传播策略之间如何达成平衡 精准捕捉胡蜂的嗅觉感受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于是,胡蜂把它当成了钟爱的猎物,还会将其带回蜂巢喂养幼虫,而坚硬的种子会在中途被一弃了之。春末夏初,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的一片土沉香林正值种子收获的季节。
至少在十年前,文平就发现,美国的实验室更倾向于自主研发这一仪器平台用于科学研究。成熟的土沉香蒴果,先是裂开一条小小的缝隙,随着裂口越来越大,像豆荚一样的种子很快滑落下来,仅凭一根丝线悬挂在空中。
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选择吃素。这是因为,种子资源库普遍采用低温干燥的保存环境,这对土沉香种子是致命的。
而这些内容也是论文审稿人十分关心的部分。这一发现激发了王刚的好奇心。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主要是德国进口的一类商用仪器。版纳植物园研究团队发现,土沉香的种子同样附着有丰富的油质体,因此,它和胡蜂的关系也是靠着模拟猎物的气味来保持的吗? 胡蜂撕咬土沉香种子的油质体 朱仁斌摄 然而,实验结果证明,它们的关系比原有的认知要复杂得多。2018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高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显示,胡蜂之所以迷恋大百部蒴果,是因为其蒴果内的种子所附带的油质体能模拟虫子的气味,而且,这些油质体咬起来味美多汁、营养丰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 文平摄 2020年,他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制成功的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把信号检测限从毫伏级变至微伏级,灵敏度比进口仪器提升了10-100倍,但研制成本只有进口仪器的十分之一。
果实裂开后,种子活力和水分随着暴露在树冠中的时间延长而急剧下降,很容易干燥致死。论文一作、版纳植物园博士生秦瑞敏兴奋地介绍道。
对比已有研究,版纳植物园英国籍研究员Richard Corlett曾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参与过一项研究,发现在自然条件下34种野生植物成熟果实被动物移除的时间从5天到71天不等。它们之间沟通的语言就是化学信号。
这也让胡蜂无意中成为了大百部种子的散布者。由于它在种子时期的生命很短暂,亟需快速散布,落到潮湿阴凉的土壤里迅速萌发。
触角是昆虫的嗅觉器官,它一旦接受到嗅觉刺激,就会产生相应的电生理信号。我们严格记录了482只胡蜂搬运沉香种子的时间和轨迹。种子寿命短、传播速度快、挥发物释放快速是否是躲避其他森林内啮齿动物的捕食压力。研究团队在提取土沉香蒴果果夹的气味成分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它的果夹竟能释放出14种类似叶片被害虫啃食后的求救素成分。
王刚表示,团队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植物多发出一种信号,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能量。
于是,在进入版纳植物园工作的四五年时间里,文平一边进行电生理研究,一边进行自主仪器平台研发。在这项研究中,将种子散布机制和取食防御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证据,来自土沉香果夹释放物质的成分分析,以及胡蜂对这些成分的电生理反应分析。
当害虫啃食植物叶片时,叶片会迅速释放出大量挥发性很强的信息素,以此告知害虫的天敌这里有你的猎物。他们对比了土沉香释放求救素成分的挥发性和大百部模拟猎物气味物质的挥发性,强度最高可相差3万倍。